夥伴分享

 

簡介 「主日學之音」

兒童主日學師資及教材培訓

華訓辦公室

 

        今年七月六日至十四日,「華訓」同工有機會在香港參加「主日學之音」的主日學師資訓練九天課程。該機構由兩位德籍女宣教士主持,參加學員來自孟加拉灣、越南等第三世界擔任兒童主日學老師訓練的同工們及我們。此次訓練的重點是教導「主日學之音」編寫教材用於幼兒園(4∼5 )、初小兒童(6∼8 )以及高小兒童(9∼11 ),8 個年齡的 16 本教材及 2 本教師手冊。

 

 

        上課時不僅由兩位宣教士將他們三十多年經驗編寫的教材傳授教導,並要學員們示範教學及練習;非常實際、生動、活潑,更可貴的是將他們所編寫的十八本教材、教具給予學員們,讓學員回去後可協助當地教導主日學的老師使用教材來幫助兒童。

 

        感謝 神的恩典,這套兒童主日學教材,原為印尼文,過去三十多年造就了千萬印尼兒童, 神感動他們於 97 年開始翻譯成中文。現正翻譯成孟加拉灣及越南文。

 

        看見兩位女宣教士雖白髮皤皤,一位 71 歲,另一位 76 歲,仍然忠心事主。她們一生奉獻為主,專一教導兒童主日學並編寫了這套教材,現又積極訓練各地主日學老師。她們不但平易近人,又有愛心,訓練地點在香港離島(長洲)的山坡上,為了接待遠地而來的學員,她們不但三番兩次的到機場,還在攝氏三十四、五度的大熱天,上上下下的來回接應找不到路的學員。上起課來又認真又執著,白天的課程排得很緊湊,在學員們感嘆吃不消時看到兩位老師及幫助的同工抓著每段時間,想盡可能把她們所知道的全部傳授給學員們;實在被她們的愛心、忠心、謙卑、溫柔及認真服事的態度所感動,激勵每一位學員願意效法她們的榜樣、忠心熱誠的服事主。

 

「主日學之音」的歷史:

       1959 年印尼東爪哇的 Batu Malang 成立了一所跨宗派的聖經學院,其後,它歸入印尼宣教團契。從一開始,兒童福音工作就被列作優先課題;學生們不僅在課堂上學習,週末還被指派去四周村莊教導當地的兒童,並要在一年的實習裡走遍印尼的各個島嶼。

 

        學生們很快就感到,急需一套可供他們使用並給所服事地區主日學老師的聖經故事教材。於是,一本提供聖經故事、每個主日一本的月刊便應運而生,它名為「主日學之音」。

 

       1968 年,路得•妮爾花(Ruth Laufer)姊妹在Batu的聖經學院教授「兒童福音工作」科目,她帶領數位神學生出外考察,走訪了FloresSumbawa及中爪哇等島嶼,了解主日學的情況。她強烈地感到「主日學之音」的材料急需擴充,以使幼兒園、初小及高小這三個組別的孩子,每周都能上一堂課。這個需要頓時在學校成立了兒童及青年事工系的工作目標。不久,安妮•迪克(Anni Dyck)姊妹以課程發展的專家身分加入這個系,她與妮爾花姊妹一起研討聖經課程的計劃。聖經學院的學生,一旦被委派進入她們的系,就必須參與是項工作,藉著暑期聖經學校汲取實際應用經驗,協助她們改進課程。在一九七二年,「主日學之音」開始以跨宗派的課程模式,編印給印尼教會使用。

 

        求 神開恩,「華訓」同工計劃與「主日學之音」配合將這套主日學教材,介紹到泰北、緬甸、東馬、中國等華人主日學所需要的地方,並配合給予師資培訓。求 神記念這美好的兒童事工,「耶穌說: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,不要禁止他們;因為在 神國的,正是這樣的人。」(馬可福音 10:14)